18 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19 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 20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18 καὶ αὐτός ἐστιν ἡ κεφαλὴ τοῦ σώματος τῆς ἐκκλησίας·ὅς ἐστιν ἀρχή, πρωτότοκος ἐκ τῶν νεκρῶν, ἵνα γένηται ἐν πᾶσιν αὐτὸς πρωτεύων, 19 ὅτι ἐν αὐτῷ εὐδόκησεν πᾶν τὸ πλήρωμα κατοικῆσαι 20 καὶ διʼ αὐτοῦ ἀποκαταλλάξαι τὰ πάντα εἰς αὐτόν, εἰρηνοποιήσας διὰ τοῦ αἵματος τοῦ σταυροῦ αὐτοῦ, [διʼ αὐτοῦ] εἴτε τὰ ἐπὶ τῆς γῆς εἴτε τὰ ἐν τοῖς οὐρανοῖς.
基督在創造中的地位對教會有必然的影嚮。所以,在總括第一節中關於基督在萬有之上的信息後,保羅便轉到第二節的主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正如第一節頌讚基督在創世上的角色,第二節是頌揚衪在新的創造中的角色。
基督在創造中的地位對教會有必然的影嚮。所以,在總括第一節中關於基督在萬有之上的信息後,保羅便轉到第二節的主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18a)。這裡採用了一個生理上的比喻來代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 (καὶ αὐτός ἐστιν ἡ κεφαλὴ τοῦ σώματος τῆς ἐκκλησίας)。在斯多亞主義和智慧主義的思想中,世界都被描述為一個身體,被神聖的靈所充滿和控制,保羅在二10 中也以基督為世上的執政掌權者的頭,但這裡不但以基督作頭,更強調身體和頭的關係,與斯多亞和智慧主義的思想分別。因此,我們不同意Schweizer在TDNT之中的論點,反而認為「教會」一詞應該是在原來的詩文中,而不是被作者後來加上去的,雖然上文的內容全是關乎基督與宇宙的關係,我們卻不能因此認為這節原本是指基督是世界的頭。1) 保羅曾在多處以基督的身體比喻教會 (cf. 林前十二12- 27; 羅十二4-5),但以基督作為教會的頭卻是限於以弗所和歌羅西書之中。雖然如此,我們可以從他在大馬色路上的經歷中,看到這觀念的種籽。2)
在這基督的身份的詩歌中之第二節,其中第一個宣告雖是簡短的,但卻有豐富的含意。衪是「元始」(ὅς ἐστιν ἀρχή),代表時間上,或權位上的優先。3) 在希臘哲學中,元始暗示著因這而來的發展和目標,是萬物的根源。4) 但保羅卻將這觀念應用在復活之上,基督是人與神相和的根源,是復活之始。衪是「元始」,代表時間上,或權位上的優先。在希臘哲學中,元始暗示著因這而來的發展和目標,是萬物的根源。但保羅卻將這觀念應用在復活之上,基督是人與神相和的根源,是復活之始。
既然基督是首先復活的,因此祂也在萬有之上居首位。這裡清楚地補充上一句的意義,基督是頭一位從死人中復活的,這使衪在他們當中作長子 (cf. 羅八29; 林前十五20-23)。衪的復活,指向將來更多的人按著衪所成就的而復活,衪是復活之道的開路先鋒。主復活所引發的後果,將會引到死亡權勢的完全失敗 (cf。林前十五20-28, 50-57),也證明耶穌基督有獨一的,超越性的權柄,以大能證明衪是神的兒子 (cf。羅一4)。
第 18節最後指出基督復活的目的,是要叫衪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所有的權勢,都因衪的復活而被打敗。
基督是新的創造的元首,因為衪是完全的神,而且藉著衪在十架上的血,成就了救贖 (一19-20)。第19-20節交待基督有超越性地位的原因,和16節成為平衡。第19節論衪的屬性,20節論衪所成就的工作。關乎衪的屬性,19節指出衪是完全的神,因為一切的豐盛都住在衪裡面。在智慧主義中,「豐盛」是指與神有別,但極之接近神的屬靈境界,智慧的拯救者就是從這而出來。此外,斯多亞主義以豐盛代表整個宇宙。但以上這兩種用法都不乎合這裡的意思。相反地,保羅以「一切的」來形容這豐盛,似乎要針對背景中這些並不完全的豐盛。在舊約中,神是充滿一切的,衪的榮光充滿全地 (cf. 耶廿三24; 詩七十 二19; 賽六3)。所以,正如保羅在二9 補充說明,這豐盛是完全的神性。基督既有完全的神性住在衪裡面,衪本身便是完全的神。 這豐盛是神定旨 (εὐδόκησεν, 或作喜悅) 使之住在基督身上的。「定旨」一詞基本上是喜悅之意,但可引申作揀選或定旨,在論及神揀選錫安作衪的居所時,這意義特別明顯。因此,雖然保羅並沒有清楚表明主詞,但動詞本身表示神是揀選者。至於「定旨」和「住」(κατοικῆσαι)兩字的不定式時態,並不一定指向某歷史時刻,雖然這類動詞在不定式中通常都強調行動的開始,但這裡並沒有指明這開始的時間。正如衪的存在是在創造之先,這神性的內住也是在太初就已經成就.另一方面,聖經也指出基督在復活之中,更清楚地顯出衪的大能和神性 (羅一4)。
神不但定旨叫一切豐盛都住在基督裡面,更是藉著基督在十架所流的血,使萬有與自己和好 (20)。既然萬物都要與神和好,這表示被造之物曾經與神不和。在羅八19-23 中,保羅指出萬物都落入虛謊之中。神的旨意,是要這萬有重新歸入基督之下。但是這「使 . . . 和好」 (ἀποκαταλλάξαι, Aor Act Infinitive) 一詞的時態似乎表示這工作已經成就,而不是將來的事。因此,學者們對於神如何已經使萬有與自己和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5) 因為上下文中萬有 (τὰ πάντα) 的概括性用法,我們不能將萬有限於人或天使之中。另一方面,「使 . . . 和好」這不定詞的時態和上面的「住」字一樣,並不一定指過去的歷史時刻,而是指這情況已經開始,6) 但不一定已經完成。基督藉著衪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創立了和平的基礎,叫萬有在所定的日期,都歸入基督之下,而且那些敵對的勢力,將要被擄去,在眾人面前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