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45 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46 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47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48 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49 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50 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51 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麼.他們說、我們明白了、52 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在馬太第十三章比喻篇的總結部份,有三個相關主題的比喻,與及一段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但無論是比喻或對話,都存在一定的解釋困難,成為這段經文在應用上的挑戰。
開頭的兩個比喻,都是關於一個人為要得著寶貝,而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以致可以將珍寶、或藏著珍寶的地買回來。第一個解釋上的難題是:這個比喻中的主角所指的是誰?有人認為這是比喻上帝在尋找拯救我們,比喻中的那人就是上帝,所得的珍寶就是我們這些得救的人,指出上帝付上了重價將我們救贖。但在比喻之中,將一切變賣的行動與上帝的救贖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也將耶穌基督的捨身救贖低貶了,所以這不是最好的解釋。另一個更可能的解釋,是將主角比喻為門徒,喻指跟從耶穌所需要付上的代價。
第二個解釋上的難題,是關於52節之中家主的行動,一般的譯本都將這動詞翻譯為『拿出』,以至帶有供應、教導、等的意義,表示門徒因為明白耶穌基督的比喻,就可以將舊約的信息,連合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之中。但在原文之中,ἐκβάλλω(ekbállō)一般都是作『拋出』,有捨棄的意義,而不是拿出來的意義。若是這樣,這些比喻與及最後的對話,都是要挑戰讀者放下一切來作門徒。在當時猶太的文士,若要作耶穌基督的門徒,就需要將舊有的宗教文化傳統,與及他們在當時所擁有的政治理想,全部都放下,才能夠全心全意地跟從耶穌。